在醫療照護智慧化的過程中,轉變的不只是醫療程序而已,真正的智慧醫療是將消費者放在核心,建立一個資源與數據共享的生態體系,涵蓋醫院、診所、實驗室/影像中心等等,當然也包含醫療設備電子化。
「這些設備都是在很危急的時候要用到,如果在臨時發現設備出問題,或發現它的功能不如預期,你要救的這條命可能就沒了。」博鑫醫電游瑞元執行長跟我說,全世界為了防堵或避免這樣的遺憾,會有許多機制和法規,去維繫急救設備的使用時的正確性,例如:在設備出產前需要通過哪些法規,更重要的是,急救設備和比較大型的急重症生命維持的設備,都需要經過反覆檢驗才能使用。
為了維護這些設備的正確性,醫院其實花費龐大的人力與時間成本去檢測與維護,儘管醫療持續發展,但在設備這方面,需要受到週期性的檢測,目前就是個必要的缺口。
醫療資訊化的演進,從傳統手寫病歷到電子病歷系統,最終走向大數據,這條路線正蓬勃發展。但醫材設備仍停留在手工檢測報告,沒有前進到電子檢測報告、更沒有建立數據資料庫。
經過這二十幾年,這些產出很漂亮的病歷全部都變成電子病歷,這個東西是ICT(資訊與通信科技)的轉化,這本身是經濟活動之外,轉化成電子病歷後,未來的衍伸出一些的臨床大數據的效益,「你沒有電子化、資訊化,臨床大數據就很難做出來。」
將醫材檢測報告電子化,並整合醫療器材的產業數據,就是博鑫醫電目前專注在做的事。
像是視覺判讀這件事就牽涉到很多的技術含量在裡面,包括影像、波型等等,機器本身必須對心電圖的畫面辨識,還必須跟正確的做比對、再來跟法規比對,整件事情下來,如果按照之前人工的操作模式,要測量、操作儀器,還要產出手寫報告,這些過程下來,檢測一台機器就要做一個半小時,而且人還要一直做一直做。
為了解決人工操作付出的大量時間與人力成本,博鑫醫電研發出「AVS-P自動化檢驗方案」,只要把裝置連結醫療設備,就能取代人力操作。
這樣可以減少多少操作時間呢?瑞元執行長跟我說:「用我們這個機器的話,只要放著讓它跑,十分鐘後就可以來收設備了。」過往人工要不停操作1.5小時,現在只需要放著機器,就能產出電子報告,也讓後續建立資料庫更方便。
不只有研發醫療設備、使用設備的需求,我們還必須注意到設備的維護與檢測上的龐大需求。博鑫醫電提供一些自動化、資訊化的服務,讓台灣人力不足的情況下,能有辦法維繫這些機器運作。
瑞元博士跟我說,目前這個技術在全球尚未有廠商著手研發,除了尋找投資資金,還需要協助開發市場、與國際廠商競爭。
幫忙台灣新創公司打國際盃,我認為政府應發起全球加速器聯盟,讓新創公司能夠帶著創新產品或者技術,到要開放市場的加速器,三個月或者六個月,了解當地的法規、文化,市場試水溫,而不需要馬上負擔設立公司、聘任人員的成本與風險。
讓新創公司可以跨國互相交流,協助台灣新創公司進軍國際、也歡迎其他國家的新創團隊進入台灣,為台灣創造更多產業與經濟發展的能量。
留言列表